西北之北
百湖之城
向阳花开
……
伴着七月的骄阳,新疆工业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第一实践团走进第十师北屯市。在西北之北这片边境热土上,他们沿着边境线,探寻戍边卫国的感人故事,接受了一场直抵心灵的思想洗礼。

初心印记:在屯垦展品中触摸兵团担当
北屯市博物馆里,一件件沉默的展品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记忆。简陋的生产工具磨出了岁月的包浆,泛黄的老照片定格着远去的身影,战士们用过的生活用品还带着生活的温度,屯垦时期的文献资料字里行间都是奋斗的痕迹。每一件都在诉说着兵团人在这里挥洒的汗水与青春,大家驻足凝视,仿佛能听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传来坚韧不拔的脚步声。登上得仁山俯瞰,规划整齐、绿树成荫的北屯市尽收眼底,与博物馆里记载的漫漫黄沙形成鲜明对比。谁能想到,这片边境热土上,兵团人不仅守住了边防国土,更以改天换地的魄力改造自然,扎下根来,建起了如今这方美丽家园。
界碑为证:在边境热土上感悟英雄力量
在一八五团一连,教师们与 200 位西部志愿者一同站在这里,参加边境第一连队的升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边境线上冉冉升起,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滚烫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沿着边境线缓缓行走,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显得格外沉重 —— 正是一代代戍边人的默默坚守,才换来了此刻的安宁。

一八五团团史馆里,图片与文字交织成历史的长卷;“西北之北” 纪念碑静静矗立,仿佛在向每一个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低语:兵团人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有多珍贵。
在抗洪守土纪念馆和军武哨所,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马军武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边境线上的生活不易。“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这句简单的话里,藏着他用平凡坚守书写的伟大壮举。

走进离边境国门最近的一八六团,北沙窝民兵哨所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付永强讲起了自己的戍边故事。在那片看不见一丝绿色的荒漠边境线上,他和妻子守了三十年,用日复一日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最质朴的忠诚。
冷战遗址龙珠山地道里,幽暗的光线仿佛能穿透时光。走在其中,大家更真切地体会到,如今的和平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而边境口岸那座庄严坚定的国门,无声地昭示着一个真理: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创新赋能:于产业蝶变中采撷科技星辉
新疆雅锆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先进的生产设备运转不息,严谨的生产流程一丝不苟,科研人员专注的神情里透着对创新的执着。在这里,大家再次感受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澎湃力量,仿佛触摸到了这片土地向未来生长的脉搏。
新疆北屯市海川开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里,处处能看到因地制宜的智慧。他们结合北屯的地域特点,激活创新生产的动力,不仅带领当地职工走出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更让 “北屯瓜子” 香飘全国,成为这片土地上绽放的产业之花。
信念密码:在行走课堂里实现精神传承

“行走的思政课” 第十师实践团的每一堂课,都在脚下的土地上徐徐展开。队伍里的每一位成员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悟,解读着兵团精神的深层内涵。大家渐渐明白,兵团精神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早已融入兵团人血脉的精神品质,是刻在骨子里的坚韧与担当。
校党委常委、副院长侯志军和大家交流时,话语间满是深切的感慨:“脚下的土地有多厚重,心中的信念就应有多坚定。当青春与边疆相遇,当个人与时代同行,每个普通人的奋斗,都会汇入祖国发展的洪流。而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应是把这份震撼与感动,酿成滋养青年心灵的养分,让信仰的种子,在更多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向阳生长。”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赴第十师实践活动,让教师们在行走中体会,在感悟中成长。他们不仅读懂了兵团的历史与发展,更深深触摸到了兵团精神那强大的力量。未来的日子里,这些收获终将化为前行的动力,推动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懈奋斗,把这份来自边疆的感动与力量,融入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每一个瞬间。
(文/图:宋海婷 杨元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