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工业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第三实践团踏上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土地。从塔里木大学校史馆到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的岁月回响,从一团团史馆的初心印记到沙漠之门的灼热足迹,教师们在历史的斑驳遗迹与珍贵史料中追溯红色根脉,触摸兵团先辈用信仰与奉献浇筑的精神丰碑。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尘封的军用水壶、磨损的开荒镢头、泛黄的历史照片,无声讲述着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画卷在眼前铺展。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一张张定格历史的照片,生动再现了这支英雄部队从烽火岁月中走来,在天山脚下铸剑为犁、开荒造田的壮举。教师们深切体悟到从“南泥湾精神”到“兵团精神”的血脉赓续和时代价值。

一团团史馆:岁月深处回响的誓言与无悔坚守
走进充满岁月痕迹的一团团史馆,泛黄的军垦日记、简陋的拓荒工具、斑驳的荣誉奖状,无声描绘着老一辈兵团人白手起家、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扎根基层、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赤诚信念,使教师们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

沙漠之门:灼热沙丘刻下的忠诚足迹
在象征忠诚与担当的沙漠之门,教师们踏上了当年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五团官兵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艰难征途。重走这段18天横贯大漠、解放和田的奇迹之路,教师们亲身体验前辈们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念与不畏艰险的崇高品格,深刻感受了兵团精神中沉甸甸的家国情怀与忠诚底色。

塔里木大学:戈壁绿洲孕育的戍边栋梁
塔里木大学校史馆的玻璃柜里,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校服、一本页脚卷起的教案、一张师生共植胡杨的老照片,静静诉说着这所“沙漠学府”的成长。从1958年建校时的几间土坯房,到如今成为培养戍边人才的摇篮,一代代塔大人用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胡杨精神,在戈壁上种出了知识的绿洲。
“这不仅是一次红色实践,更是一场直抵心灵的思政课。” 青年教师曾庆璐感慨道,“未来我会带着学生们一起,让红色基因在课堂里流淌,让胡杨精神在实践中生长,以踔厉奋发的姿态接续前辈的征程。”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是对兵团奋斗史诗的深情回望,更是理论与实践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当书本上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当宏大的情怀化作脚下的温度,教师们更加坚定:要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把这份感动融入教案,把这份力量注入课堂,在服务兵团、建设边疆的新征程上,培养出更多如胡杨般坚韧的时代新人,让红色血脉在昆仑山脚下代代相传。
(文/图:曾庆璐 郑蕻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