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出土三十周年之际,原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研究员,著名文物艺术品鉴赏家,1995年尼雅联合考古队中方队长岳峰教授受邀走进学校“万方讲堂”,为师生讲述尼雅遗址考察的岁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岳峰教授以《尼雅遗址考察记》为题,结合自身多年来在新疆的考察与研究,从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尼雅遗址的考古历程、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三个维度,生动讲述三十年前沙漠发掘的艰辛。他用“尼雅的路、尼雅的苦、尼雅的乐、尼雅的思、尼雅的深”串联起考古故事,不仅让师生深入了解 “东方庞贝” 的考古发现与历史价值,更通过解读尼雅遗址见证的古代西域繁荣与多元文化共融史实,让师生明白:新疆自古就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元文化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根基。
岳峰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是丝路文明交流与中华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三十年前,它从和田尼雅遗址破土而出;三十年后,我们仍在不断解读它的文化密码!如今这件国宝级文物已成为和田乃至新疆的文化符号,频繁亮相各类文化活动,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讲座现场互动氛围浓厚,岳峰教授耐心解答师生疑问,在交流中进一步传递考古背后的民族精神。他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鼓励师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真诚地去对待,保持着极度的热爱并努力,主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将个人成长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用青春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马克思主义学院援建教师徐良梅说:“五星织锦不仅是丝路情谊的见证,更是中央政权有效管辖西域的璀璨实证,未来教学中,我要把这样的文化故事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读懂脚下土地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深度,从历史根脉中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能源与矿业学院学生陈映光说:“尼雅遗址见证了中华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文化共融的历史,这些闪耀着中华文明光芒的故事,让我感到无比自豪,真正从心底生出强烈的文化自信。”

期间,校党委常委、副院长侯志军向岳峰教授颁发“万方讲师团”聘书。
此次 “万方讲堂” 不仅是一场文明探索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为学校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注入了新动力。
(文:李静 图:贾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