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至11日,以“新质创新驱动・绿色智能发展”为主题的第一届新疆矿冶科技绿色智能发展学术交流会暨新疆工业学院首届北京援疆产教融合论坛在新疆工业学院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是南疆地区首次举办的矿冶领域学术盛会,汇聚了全国顶尖的行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为新疆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政昌、兵团教育局副局长赵首辰、新疆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孙桂香、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指挥长李志遂、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焕芝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孙桂香向参会的专家学者、业界同仁和对口支援高校的领导及嘉宾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她表示:“新疆工业学院将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汇聚全国顶尖科技与智力资源,打造服务南疆产业的高能级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为新疆乃至全国矿冶科技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疆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巨大,在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新疆矿冶产业正迎来从“规模开发”向“绿色智能”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次会议由新疆工业学院联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以及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所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共同举办,旨在通过学术报告、主题论坛、产学研签约、分论坛研讨等多种形式,推动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智能化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打通“科技—产业—人才”协同通道,助力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会上,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疆中新建有色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别与新疆工业学院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新疆战略性矿产资源绿色智能开发与高效利用兵团重点实验室”“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田分中心”等创新平台,进一步强化校企、校际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新疆矿冶产业注入新动能。



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政昌、赵中伟等十余位专家在主论坛环节作报告,分享了难处理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路径、提锂新技术等前沿内容。沈政昌院士表示:“新疆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尤其在和田地区新发现的数个特大型矿床,其开发意义重大。这些特大型矿床的开发,不仅对和田、对新疆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更对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未来,将与新疆工业学院等本地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携手为新疆及和田的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切实贡献。”

会议还设置了六个分论坛,来自清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疆大学、新疆工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矿冶过程计算模拟与智能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智能采矿与低碳选矿、绿色冶金与材料加工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此外,会议同步举办了新疆工业学院首届北京援疆产教融合论坛与青年学者论坛,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产教融合论坛旨在依托北京优质资源,建立校企校际长效合作机制,培养适应南疆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与创新型人才。青年学者论坛吸引了100余名来自全国的青年博士和科研人员,通过学术分享与实地考察,为南疆引才聚智注入创新活力。青年博士代表任彩凤表示:“南疆为我们提供了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学校的人才政策极具吸引力。”



会议期间还组织参会代表前往昆岗有色金属产业园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作为“学术援疆”的重要实践,会议不仅为新疆矿冶产业带来前沿技术与智力支持,更构建了“全国资源+新疆需求”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产学研融合、人才引进与技术落地,进一步释放新疆资源优势,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南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新质生产力。
(文:李静   图:贾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