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工要闻 > 正文

新工要闻

最新更新

新工要闻

牢记使命、担当作为!新疆工业学院师生学习热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发布日期:2025-10-26点击: 发布人: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我校师生热切关注全会情况,并通过各种途径第一时间学习全会精神,引发强烈反响。

大家纷纷表示,面向新征程,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社会属性,科学谋划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切实肩负起边疆高校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的初心使命和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边疆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党委组织部负责人王曙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党委组织部将以“四力”建设为抓手,把政治标准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各环节,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政治要求,配齐配强干部队伍。打造“理论+实践”学习体系,设置理论学习“微党课”,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师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聚焦师生急难愁盼,建立“干部联系支部、党员帮扶师生”机制,在人才服务、学业指导中践行宗旨,筑牢党群连心桥。建立“党建+服务”模式,组建党员科研攻坚组、志愿服务队,开展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根基。

科技处处长张晨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疆工业学院科技处处长,我深刻体会到这一部署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新疆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科技创新是破解区域发展瓶颈、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我校立足南疆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禀赋优势,聚焦能源和矿业特色领域,构建了“3+1+N”学科体系和“1+8+1+1”的科研平台体系,通过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我们将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培养本土创新人才,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效能,为服务南疆和国家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教务处负责人邓荣群: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新疆工业学院作为新建高校,将立足南疆、服务新疆、辐射西部,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构建与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专业体系,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推进人工智能与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学生运用AI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与更多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推行“双导师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发展规划处处长张建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深刻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挑战,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建设和发展蓝图,为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发展规划处将以全会精神为统领,牢牢把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政策红利、兵团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需求增长、南疆高等教育布局优化等机遇,围绕学校内涵式发展中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等薄弱环节,系统谋划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切实可行路径,确保学校“十五五”规划既贴合国家社会需求,又能精准破解学校发展难题,真正实现与时代同频、与需求共振。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樊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思政课堂为核心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兵团红色文化、区域非遗文化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讲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学生增进文化自信,让思政课堂成为强化思想引领、传播先进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的主渠道。同时,联合学校各部门探索“文化润疆”实践,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和思政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推动区域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融合,依托“万方讲堂”、万方讲师团,强化理论宣讲,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努力营造兼具思想性与人文性的工科特色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自然资源科技学院院长苏玉平: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实施引育并举的人才强院策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拓宽青年教师学历提升渠道;聚焦南疆战略性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围绕地质演化、成矿规律、综合勘查技术方法及地质灾害防治等关键科学问题攻关,力争在国家重大项目申报与高水平论文产出上实现突破;坚持产教融合,深化与新疆地矿企事业单位的协同联动,积极争取项目合作,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解决实际难题,为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新能源与矿业学院院长李斌: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锚定南疆新能源与矿业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充分整合对口支援高校优势资源,重点攻关高寒高海拔等极端环境下的智能开采与绿色选冶“卡脖子”技术,构建“资源整合–技术攻关–人才培育–产业服务”一体化工作体系。学院将持续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以人才培育支撑区域发展,厚植师生“胸怀天下、扎根边疆”的家国情怀,培养既懂技术又有担当的新能源与矿业领域杰出人才,引导师生以专业知识破解技术瓶颈,用青春热血守护能源安全,努力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边疆大地上”的承诺,让“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信念在每一处矿山一线绽放光芒,为国家能源安全筑牢边疆屏障,为南疆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矿业+新能源”动力。

机电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李小号: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机电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学院将聚焦国家西部特别是南疆对机电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强化前瞻性思考与统筹布局,科学编制并扎实实施学院的“十五五”规划,以智能制造等学科为特色,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校际、校地、校企合作,搭建高效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主动担当作为,用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升级,为服务南疆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经济与管理学院负责人汪全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给学院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学院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将“兵团精神”与“现代管理”深度融合,着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复合型经管人才;聚焦服务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和兵团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建设,开展实证研究,打造高端智库,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积极响应“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号召,推动经管学科与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深度交叉融合,培育新兴研究方向,提升学科竞争力;全力建设“南疆领先、西部知名”的经济与管理学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贡献新工力量。

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杜小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谋划“十五五”宏伟蓝图,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为学院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赋予我们使命责任。学院作为南疆信息人才培养新兴阵地,将紧抓“东数西算”、新疆数字经济集群建设契机,推动学科发展精准对接国家需求。作为青年教师,需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日常教学与科研的行动指南。在课程设计中可融入数据安全、科技伦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技术报国”的志向;在科研中,可聚焦新疆产业集群需求,开展针对矿产资源信息化、跨境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边疆的大地上。

通识学院银龄教师吴玉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不仅是国家战略部署,更道出了我们边疆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作为银龄教师,能在退休后投身边疆教育事业,亲历“十五五”开局的历史节点,既感使命光荣,更知责任在肩。我将发挥好余热,以毕生积累为边疆育人才、为青年教师传经验,既要照亮课堂上的求知眼睛,更要温暖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推动通识课真正成为连接基础学科与产业需求的桥梁,为南疆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知疆、爱疆、兴疆、建疆的新工科人才。

自然资源科技学院学生王子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擘画了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新时代青年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我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主动了解新疆、融入新疆,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争做理想信念的坚定者、创新创造的开拓者、乡村振兴的推动者、社会发展的贡献者,把青春华章绽放在祖国边疆大地上,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